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玻璃烏賊




"玻璃烏賊" 學名Teuthowenia pellucida


這種看起來像一隻普通小蝦米的動物叫作透明片腳蝦,它使用一種詼諧的方式來保證自己的生存,這種節肢動物通體透明,裏面的器官也看得清清楚楚,它希望能靠這種“體色”而消失在獵食者的視線裏。

其有60個品種,身長可達3公尺,牠們只有雪茄狀的腎臟有明顯的色彩。玻璃烏賊大多數時候是透明狀態以躲避天敵,只有在求偶或須要展現自己時才會發出微弱的生物光。遇到危險時會像河豚一樣吸水將自己漲大

這種奇特的生物,是北大西洋科學考察中發現的若干奇特動物中的一種。很多深海生物都是透明或接近透明的,科學家們解釋說,這樣可以幫助它們在黑暗的環境中更好地隱蔽自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DyRvSyTQkUy84xFk1GGzw--/article?mid=85

太歲


2002年5月30日一重達49公斤的特大“太歲”,在吉林樺甸夾

皮溝云峰村雙合屯被發現,其長度約140厘米,厚度約15-

17多厘米,徑寬約47厘米。從外觀上看,呈“八”字形,中間

相互聯接,呈兩片肺葉狀,外表沾滿了厚厚的腐殖土。



這個“太歲”被保存于紙盒箱中雖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爛、無

虫蛀、不變質,“太歲”仍鮮活如初,無任何異味。洗去表皮腐

殖土,會看到它的肉,色澤并不一致,越丰滿的地方,越現橙

紅色,里面有一些類似血管狀的東西。



“在太歲頭上動土”是中國的一句老話,它表明一種文化忌諱。過

去人們認為,不信這種忌諱、真的會招致災禍。唐代《酉陽雜俎》

一書記載:有個叫王丰的人,“于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

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長。丰懼,棄之。經宿,長塞于

庭。丰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廣異記》中也說:晃良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歲”頭上挖

土。有一次挖出肉塊,用鞭子打了几百下,扔到大路上了。當夜有

人看見有些神人騎馬坐車來慰問那肉塊,并問:“太歲兄,你為什

么受他辱打而不報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氣方剛,我也沒辦法。

天明后“太歲”就不見了。

在中國民間,“太歲”向來被人們看作是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一

種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其實,“太歲”實際

上是古代人假設的一種天體。

在《山海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均有詳盡記載,稱其為“肉

芫”,“視肉”、“土肉”、“聚肉”、“封”等。在中國神話史

書《山海經》中,就有對“肉芫”的記載:“聚肉有眼而無胃,與

彼馬勒頗相仿佛,奇在不盡,食人薄味。”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注

釋《山海經》時,對“視肉”做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

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學者虞世南的《北堂書抄》中也有一條關于“土肉”的記

載,他的史料轉錄于《臨海異物志》,文中說:“土肉,正黑,大

如小兒,臂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釵股,堪炙

食。”

到了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

“芫”類,稱其為“本經上品”,并將芫分為五類,其中對“肉芫

”是這樣描述的:“肉芫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

。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同時,

《本草綱目》“芫”類條目中還列舉了几部以“芫”為主的藥方,

說明“芫”類對一些疑難病症有特殊療效,其共同特點是:“久食

,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而據微生物專家解釋,俗稱的“太歲”是介于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

細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極強,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細

菌復合體。

                                                                                                                     資料來源:http://ufo.twup.org/news/2003/010903-3.htm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鄧氏魚


鄧氏甲冑魚(Dunkleosteus terreli)



  鄧氏甲冑魚屬盾皮魚綱,全身有盾甲包覆,牠的頭部肌肉相當發達,與關節協調度絕佳,可以在五十分之一秒內瞬間咬合,鄧氏魚滿嘴的銳牙是牠的致命武器,咬合力道超過四千四百牛頓,後排齒列力度更高達五千三百牛頓,足足是大白鯊的兩倍。

  兩名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咬合力道在所有史前及現今魚類裡面都可說是前無古魚,與所動物相比,只有史前超大鱷魚或恐龍略勝一籌。」目前所知咬合力道最強的動物是暴龍,最高可達一萬三千四百牛頓。

  鄧氏甲冑魚生活在距今約三億六千萬到四億一千五百萬年前的泥盆紀末期,身型最長可達十公尺,主要獵物為其他盾皮魚類及史前鯊魚,白森森的巨牙可是用來克敵制勝不可或缺的殺手。

 鄧氏魚身長一般可以達到10,體重則為4噸左右,它幾乎可以吞下當時海洋環境下的所有生物。在目前仍然活著的生物中,美洲鱷的撕咬力最為強大,可以達到963公斤,但這與鄧氏魚比起來則顯得 根本不足一提。而另外一些動物,如人的牙齒撕咬力為77公斤,狗的撕咬力則只有57公斤。


資料來源:巴哈姆特 

SHOCKS(SHARKS)


旋齒鯊(Helicoprion)

年代:石炭紀後期~二疊紀 (3~28000萬年前)

發現地:北美、俄羅斯、日本群馬縣勢多郡、宮城縣氣仙沼、中國雲貴高原、新疆

可能棲息地:全世界
  


     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卡爾賓斯基是第一位發現旋齒鯊化石的專家,他於1899年在烏拉爾山上採到了一件精美的螺旋齒化石。當時,他很疑惑,不知螺 旋齒應該長在魚體的哪個部位,一年以後,美國古生物學家伊斯特曼就螺旋齒的來源和位置提出了兩個主要推測:
一、螺旋齒來源於鯊魚或鰩魚於的頜骨
二、螺旋齒位於背部中央,背鰭的前部
迄 今為止,對於旋齒鯊的研究已有百年之久,相關的論文發表了二百多篇。由於螺旋齒的內部構造和現代鯊魚牙齒相似,古魚類學家將其劃分為鯊魚類,是一種早已絕 跡的古老軟骨魚類。本世紀前,古魚類學家共描述了11個屬,約30餘個種,通過化石的埋藏層位研究得知,旋齒鯊生存於二疊紀至三疊紀(距今約二億至三億年 前)的海洋中。

 復原圖
 


 牙齒化石

 







                                資料來源:巴哈姆特

209

20901王聖維 20902朱一丞 20903吳俊緯 20904呂元皓 20905李崇睿 20906周柏亦 
20907林正庸20908林安砥 20909林 君 20910林昱維 20911邱 毅 20912張原瑄
20913許景翔 20914郭宏恩20915郭冠宏 20916陳柏廷 20917陳瑋宗 20918黃亮維 
20919楊勛智 20920楊 霆 20921葉又誠20922劉子平 20923劉泰權 20924劉康廷 
20925鄭安邦 20926蕭慧德 20927賴成春 20928羅詠同20929王 紫 20930江靖儀
20931李旻璇 20932李玟昕 20933李玟緣 20934林語珊 20935孫若芙 20936徐 逸 
20937張孟蓁 20938張雅晴 20939曹又云 20940梁鈺婷 20941郭奕伶 20942陳一禎
20943陸沅君 20944彭莉淇 20945游甄鈺 20946黃美瑄 20947楊博雅 20948劉庭瑄 
20949劉睿涵20950簡禹萱 20951魏彣宴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2011十大奇特生物!!!(下)

2011十大奇特生物!!!(下)

  ((unknown))


一種不到二厘米的小蜘蛛 但他的蛛網可達二十五米  足以橫越一條小河

Palpimanus gibbulus


牠是一隻蜘蛛  但也是蜘蛛殺手  生活在地中海地區  以同類為食  最大可殺死自己體型2~3倍的獵物



綿羊


單純只是一般的綿羊  但卻是一群聰明的生物  實驗證實牠们能完成許多靈長類的心理測試



棕樹蛙


牠們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南部  體長不超過5厘米  能透過表皮釋放一種保護性化學物質  使其能夠生存在非常寒冷的環境中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最後這是一種單細胞生物  不同於一般生物的雙性  牠們總共有七種性別  而每一種性別都能夠與其他六種異性進行交配  以增加繁殖機會






                                                                                          資料來源:<新科學家雜誌>&維基百科